“粉丝”有多重要?
商业行为得以植根的底泥,是当下一部份人的文化超越心理。
“和美国相比,中国人对新兴媒体过度热捧。”北京学院院长王岳川觉得,这和中国社会的特殊文化心理有关:“反权威、反传统,惟恐自己不新。不是静谧致远,而是在惊恐中超越。急功近利地订购‘粉丝’,是超越心理的个人彰显。”
他觉得,“这种行为基于特定的网路气氛,虽然谁的嗓门大、谁的哈喇子多,谁就是赢家。这破坏了和谐的社会氛围,不利于产生建设性的意见微博买转发,对国民精神的培养不利”。
与这些暴躁心理产生鲜明对照的,是部份网民对“单纯阅读”和“兴趣书写”的固守。
“真正玩微博的人,不会太关注自己究竟有多少‘粉丝’。”网络诗人王小山也是微博用户,在接受专访时微博买转发,他表示很难理解有人会订购“粉丝”,“在普通用户里,虽然盲目比拼‘粉丝’数量的人也不多。没有头像、没有博文的所谓‘僵尸’,可能是刚才注册、还不太会用微博的人”。
一味追求“粉丝”数量,背离了“微博”作为个性化信息发布和分享平台的本意。只有发自内心真正感遭到乐趣、真正热爱“微博”,网友才可能乐此不疲地集体“编织”和“围观”。在张嫱看来,对于微博用户,诚恳交流、彼此信任最重要:“微博大部份是即兴书写并发布的,诠释出了最真实的自我,因而才非常吸引人。”
“博文转发次数、引起的讨论,才是影响范围的真实代表,有效的受众能够让传播发生影响,订购‘粉丝’只能让数字变得阵势浩大而已。”北京学院院长张颐武强调,“被虚假‘粉丝’数吸引、前来关注的网友,一旦发觉微博内容并不吸引人,一直可以选择不关注或则取消关注”。